歡迎您光臨本站 註冊首頁

訪談 CNCF TOC 成員 Xiang Li:雲原生未來可期

←手機掃碼閱讀     admin @ 2019-07-12 , reply:0

雲原生理念近年來熱度高居不下,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一直致力於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系統,使雲原生計算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將前沿的模式民主化,讓這些創新為大眾所用。

CNCF 努力構建可持續生態系統,並圍繞一系列高質量項目促進社區的發展,這些年來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在6月25日的 2019 年中國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開源峰會上,我們採訪了 CNCF TOC 成員、阿里巴巴的資深技術專家 Xiang Li,跟著他一起了解 CNCF 的最新動態和發展動向,走進阿里巴巴規模的雲原生,進一步探討雲原生的普及和發展問題。

嘉賓介紹

Xiang Li 是阿里巴巴的資深技術專家。他負責阿里巴巴集群管理平台,幫助將 Kubernetes 應用於整個阿里巴巴集團。 曾創建 etcd 和 Kubernetes 操作模式。

訪談實錄

1.首先,恭喜您成為中國首位入選 CNCF TOC 的成員,那麼作為 TOC 的一員,您重點關注的領域有哪些?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TOC 的職責。

首先,CNCF 基金會實質上以項目為中心進行運作,目標是為了讓 CNCF 吸納更好的項目,做出更多創新,進而通過這些項目吸引更多最終的客戶群體。有了更多的客戶群體使用 CNCF 的項目之後,廠商會把這些開源項目組合成產品或者雲服務,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供客戶使用。

CNCF 希望通過項目連接基金會、開發者和廠商。因此,TOC 的核心目標是在項目本身,我們希望收集最好最適合基金會雲原生理念的項目,而我的主要工作也是尋找最好的項目。

CNCF 的每個項目會被分為 sandbox、incubation 和 graduation 這三個階段。我最近正在對接一個處於 incubation 階段的項目,叫作 TiKV,主要在流程和規劃上幫助他們,以推動項目從 sandbox 進入 incubation。

sandbox 都是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項目,我們會去尋找一些有潛力的項目,為他們提供建議,促使其進入 sandbox。CNCF 基金會本身並不像 Linux 基金會已有十幾年發展歷程,它現在仍然還需要定義一些東西,比如 sandbox 項目到底意味著什麼?進入 sandbox 的流程又是如何?從 sandbox 進入 incubation 該怎麼做?它的標準是什麼?定義這些也是 TOC 的責任,我也在這方面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

還有,如何分配 CNCF 有限的資源來保證基金會能夠以項目為中心運作,如何能讓 CNCF 既有創新能力,又能在吸納進大量項目的同時保持它的先進性、中立性以及雲原生理念,這些也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2.剛剛提到的 TiKV,它們進入您視野有什麼小故事或者特別的契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首先,它們都屬於開源領域的項目,跟我們之前接觸的項目有互相交叉的地方,也有很多技術交流與合作,所以我對這個項目非常熟悉。第二,這個項目的團隊成員是華人,所以我更願意花精力幫他們在 CNCF 和開源社區中推進。

當然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我認可這個項目的前景和發展方向。

3.除這個項目外,方便再和我們分享一下 CNCF 技術監督委員會的其他的職責或者最近在做的一些相關工作或計劃嗎?

最近在做的另一件大事是我們在 CNCF 里運營一個名叫 CNCF SIG 的組織結構,即 Special Interest Group

因為 CNCF TOC 成員現在只有九個人,而 CNCF 目前涉及將近 10 個不同領域,我們九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希望能夠把 CNCF 的技術組織擴大。

目前,我們已經制定完了專項小組的流程,正在嘗試把每一領域的專項小組建立起來。各領域的專項小組能夠更好地協助我們尋找各領域中有前景的項目,幫我們一起去審核項目的規劃、健康狀況,將新的優秀項目引入 CNCF 之中,同時也有助於審核已有的項目。

我主要負責 SIG Storage 存儲領域的一個專項小組。SIG 的設立相當於 build another layer 使得 CNCF 技術組織的人力更充沛,畢竟 CNCF TOC 成員更多地在眼界的廣度上佔優勢,而 SIG 能幫助我們在各個領域中更深入地研究項目。

4.據了解,您所參與的 etcd、rkt、Prometheus 等項目都先後進入了 CNCF,請問入選 CNCF 的開源項目有哪些要求?是否會有明確的指導準則?

這些其實我們已經梳理過了,比如 sandbox、incubation 和 graduation 有一些評判標準,但我們也在不斷嘗試這些標準是否合理,並且不斷地迭代。因為個別標準可能過於鬆散,從而導致有項目進入時,TOC 成員卻認為不合標準,不過項目團隊卻認為自己達標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也不認為這些標準能夠非常清晰,因為 TOC 成員也會有主觀的判斷,畢竟不可能所有評判都是絕對客觀的,我們也在尋找主客觀之間的平衡點,盡量縮短主觀判斷的量。其實根本原因主要還是人力的瓶頸存在。

5.CNCF 收錄的眾多項目,在應用開發整個流程中有沒有覆蓋不到的環節,或者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

其實整個 CNCF 是從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層往上發展的,到目前為止 DevOps 層的內容比較多,但 CNCF 現在沒有覆蓋研發流程。

第一個方面,從歷史角度上來講,我們是從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層往上做的,還沒有發展到最上面這一層。

第二個方面,我們也在考慮是否介入研發層。縱觀整個 Linux 基金會,CNCF 有一個剛成立的兄弟基金會叫 CD 基金會(Continue Delivery Foundation),CDF 是從研發的後半段入手,主要研究的是代碼提交之後如何構建(build)、交付(deliver)。CDF 更接近研發側,CNCF 更接近 DevOps 和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領域,現在暫時存在這個邊界。

綜合而言,目前 CNCF 還是更專註於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層,在 DevOps 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說最近非常火爆的 Service Mesh,這方面 CNCF 應該怎麼投入?CNCF 上還有許多項目,比如 LINKERD、knative 和 serverless,如何把 Service Mesh 本身屬於 CNCF 這一層的 adoption 提高,也是我們需要集中思考的問題,包括之前 CNCF 也有 serverless 的工作組。

總體來說,組織內的人力有限,我們希望先把自己範疇內的事情做好,包括雲原生(Cloud Native)理念的推廣等等,再去思考怎樣覆蓋研發流程等環節。

6.雲原生應用開發有一個經典的 12 要素原則,當下它有怎樣的發展呢?

12要素原則是當時為了更好運行 Heroku 這樣的 PaaS 而提出的,根據它來創建應用,從而能夠更好地被運維和管理,有更好的可檢測性、可運維性。當年提出這個觀點是為了適用於當時的平台上,但隨著平台的本身的改變,12要素也有一些可能隨之變化的地方。

不過目前為止12要素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指南來引導大家如何建立一個無狀態的應用。我認為目前業界還是可以以它為標準和原則,如果未來有更好的理念產生,我們再加以推廣。

7.從去年到現在,雲廠商和開源項目之間一直存在各種利益糾葛,有些項目甚至為此修改開源協議以防被雲廠商「濫用」,但這樣做無論對社區還是市場都有損害。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對此的看法嗎?

首先開源項目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純社區驅動的,或者說是純基金會驅動的開源項目,他們並沒有利益訴求,比如 CNCF 很歡迎雲廠商採用一些技術放在雲上販賣。

剛才我也講到,CNCF 旨在發掘好項目並讓用戶使用,讓廠商提供服務。那麼這些用戶、廠商為了了解項目會買門票參加會議,促進基金會的發展,廠商也會更願意投入人力物力來維持項目,這個輪轉是可行的。

這種模式把項目交付給基金會,因為上游的迭代速度快,尤其是好的項目,通常是快於下游的,廠商更願意持續使用這些項目而不是去 fork 它。今年 CNCF 有兩百多個會員加入,很多廠商願意投入精力推進 CNCF 的項目,這是因為我們在 containerd、etcd 各種生態項目中做了很多工作,讓項目更成熟更完善,讓雲上的用戶能享用到原汁原味的 Kubernetes。

所以我認為雲廠商和開源項目的爭執並不存在本質矛盾,兩者有良好的合作模式

另一種開源項目的邊界不太清晰,有需要協調的點,這些開源項目的支持公司是獨立個體,比如 CockroachLabs 或者PingCAP 打造的開源資料庫,公司需要通過他們的開源產品來賺錢。

如果雲廠商也利用這個開源項目包裝成產品來獲利,兩者就在商業模式上產生了衝突。如何解決這個衝突,站在阿里巴巴的角度,我們願意跟這些獨立公司合作,幫助他們在阿里雲上把產品賣的更好,擴大用戶基礎。只要他們能利用好阿里雲的資源,為阿里雲帶來更好更優質的客戶。

之前 elastic 跟 AWS 由於利益訴求的衝突而導致一些爭端,但不管是通過 license 的形式,還是跟雲廠商合作的形式,衝突是可以化解的。

從本質上來講,雲廠商和開源項目應該是共贏互利的關係,長遠來看 AWS 最終會願意改變態度。開源的公司只是利用開源模式以更低的門檻去吸引客戶,開源和閉源的生態合作夥伴在本質上並不矛盾。

當然,如何跟持有開源項目的公司在開源模式上有更多良性的商業合作,我認為是雲廠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8.您作為 CoreOS 最早的工程師之一,見證和參與了雲原生的興起,您覺得雲原生近幾年的發展和演變是否和你預想中的吻合?

是一致的,當時我們認為容器是最好的一種使應用、交付標準化的模式。我們可以把容器類比成集裝箱,集裝箱讓運貨體系標準化起來,它把貨物從輪船到汽車最終到賣場的環節無縫銜接起來,使得貨物在世界各處流通,大幅降低運貨成本並提高了聯動性。

容器就是這樣的概念,那麼有了容器之後,自然要去建立碼頭,把東西都灌進容器里,圍繞容器建立生態。在今天,雲原始就是圍繞這個思路慢慢建立起來的。容器只是一個載體, Kubernetes 是支持容器在雲的不同虛擬機中移動的基礎建設,增加了它的靈活性,甚至在混合雲(hybrid cloud)、多雲(multi cloud)的環境下都能裝著它的容器在不同雲上跑。當容器標準化之後,可觀測性也隨之變得標準化,運維模型也實現自動化。因為標準化之後就打開了自動化的市場。

容器是我們的載體,我們需要建立很多的系統來把這個紅利釋放出來,最終帶來價值的是自動化、標準化。未來我們也希望通過雲原生能孵化出更好的平台,改變研發側的一些習慣,並把這個價值真正貫穿到整個研發流程中。

9.對於雲原生的未來,您是如何的看待的?您覺得雲原生此後幾年會有怎樣的演進,或者說會朝哪個方向演進?

第一個事情,從基礎層來講,容器和 Kubernetes 雖然得到廣泛認可,但在國內的採用率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所以在未來三年內,尤其在國內市場我們還是要培養土壤、建設土壤。阿里也開設了雲原生的公開課,我們參加 KubeCon 也是為了分享阿里巴巴內部的實踐經驗。我們想證明雲原生理念、它的基礎體系是紮實的,也希望大家能認同這個理念,在上面建立新的 platform。讓 Kubernetes 的"for platform builders」理念更深入人心,提高容器和 Kubernetes 本身的採用率。

第二件事情是我們希望達到容器本身的目標,讓應用能以更標準化的模式交付。

大家來做一個對比,今天我想在 iPhone 上裝一個 app,點「安裝」鍵直接就安裝了,想升級 app 在蘋果的客戶端點「升級」鍵,iPhone 上的所有 app 就能有序升級了。但在伺服器端(server side)的交付市場完全不是這樣,安裝和升級必須要去現場操作,升級中可能還會遇到各種環境不一致的問題需要修復。企業軟體交付的成本非常高,跟 iPhone 應用交付的成本完全無法比較。我們認為原因在於, iPhone 是一個統一的硬體平台,iPhone 上的應用(application)是一個統一的運行環境,在傳統 IT 交付市場不存在這樣標準的條件。但當我們換到雲原生上后,硬體是跑在雲上的,都是虛擬化的、標準化的;操作系統也被 Kubernetes 雲原生的操作系統標準化了;軟體的載體是標準化的容器。只要我們把這個流程定義好之後,就能像安裝 iPhone app 一樣在伺服器端(sever side)安裝軟體,從而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交付成本,整個企業軟體開發市場都會有更蓬勃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10.目前來講 Kubernetes 對於技術能力不是很強的公司門檻略高,特別在中國上雲率並不高,很多人還沒有接受上雲的概念,就已經迎來了雲2.0時代了。那麼在您看來在廠商那端,像阿里,在中國這樣的縱向的市場更多地需要做哪些工作?

第一點,我們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高抽象降低門檻,未來可以直接跳過雲的 1.0 時代,只需學習 Kubernetes、容器這些抽象概念,來降低新一代雲原生開發人員的負擔和成本。當然也要轉移一些老的東西,這就需要服務廠商提供一個 PaaS 來完成。這個演進可能是痛苦的,但先進科技總是要 takeover the world。

回到集裝箱那個例子,最開始廠商把集裝箱做出來,建立碼頭和其他基礎設施,工人使用集裝箱運貨,這中間必定存在學習過程,也會導致一些人工作方式的改變,但最終效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這些都不可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降低門檻,讓大家更順利的完成演進。

第二點,我認為 Kubernetes 本身定位是 for platform builder,有一些更高端用戶會直接使用 Kubernetes,大部分用戶還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 PaaS 平台、SaaS 平台建設在 Kubernetes 上,但我們也希望最上面的平台能夠認同雲原生自動化、標準化的理念。

未來每個領域都會有相應的平台,我希望這些平台還是基於 Kubernetes,因為 Kubernetes 本身是一個大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最下面這一層如果統一,我們的想法就能夠傳導上去。同時,我們也會彌補上層的缺口,比如我們現在和 IoT 團隊合作雲原生+IoT,就是為了把 IoT 的垂直領域雲原生化。新的領域也是契機,我們先把擅長的領域做好,然後再進行下一步演進。


[admin ]

來源:OsChina
連結:https://www.oschina.net/question/2720166_2308289
訪談 CNCF TOC 成員 Xiang Li:雲原生未來可期已經有109次圍觀

http://coctec.com/news/soft/show-post-209636.html